团结拼搏/开拓求实/满足用户/科技进步
历朝历代的酒俗文化各有风情。
要先给长辈斟酒;如果有客人的话,先给客人斟酒再给长辈斟酒。斟酒不宜太满也不宜太少,最好八分满。端酒杯与别人碰时要低于别人的酒杯,这是尊重。 一场酒席下来,熟记现代酒礼的你轻轻松松过关,但如果穿越回古代,会怎么样? 周人喝酒,劝酒很直接。 幡幡瓠叶,采之亨之。君子有酒,酌言尝之。 有兔斯首,炮之燔之。君子有酒,酌言献之。 有兔斯首,燔之炙之。君子有酒,酌言酢之。 有兔斯首,燔之炮之。君子有酒,酌言酬之。 (来自于诗经:《小雅 · 瓠叶》) 翻译一下,这瓠瓜香,拿来做菜煮汤是一绝, 尝点,来,好酒给你满上。 这野兔肉儿鲜又嫩,烤着香,再喝点酒吧! 熏着也香,再加点酒。煨着更香,再多喝点。 你是不是要准备喝酒了? 别着急,先得看看这是什么场合?不要踩了坑。 周人只能在冠礼、婚礼、丧礼、祭礼、 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饮酒。 还有,没轮到你可不能偷偷喝。 饮酒要遵循先天地鬼神,后长幼尊卑的顺序。 轮到你了,也得适量而止,三爵即止,多喝也是违礼。 最可怕的是,身边会站着几个穿着官服的人盯着你。 他们是酒官,负责监督酒筵的秩序。 喝的不对,撵出去。喝的多了,也得受罚。 以上就是西周饮酒礼仪:时、序、效、令。 是不是很烦?这么多规矩,哪个人能喝得舒服? 确实如此,因为周人喝酒可不是为了快活, 一切都是为了贯彻周公制定的礼。 到了唐宋时期,酒宴大概率不会那么严格了。 当然,如果是官方祭祀、检阅部队或是皇帝寿诞, 还是得老老实实地跟着“礼”走。 有可能,你在乡饮酒礼的宴会上。 出现在这里就是要参加科举考试了,慌不慌。 乡饮酒礼由地方官主持,祭拜孔子后在学校举行。 先由地方官向士大夫献酒,然后士大夫回敬。 之后再双方一起饮酒,这被称作“一献之礼”。 每次献酒之后,主官要到堂下洗酒器, 再依照年岁向每位宾客献酒。 之后,宾客们要依次向官员献酒。 乡饮酒礼体现的是“尊老重贤”的精神, 是地方的礼仪教化活动。 若是在普通酒宴上,那可就有福了。 旁边有陪酒的姬妾歌妓, 有清唱的,有边歌边舞的,也有伴乐器而歌的。 或许,还能有幸听到 几首失传的李白、白居易的诗或乡土小调。 这时候才子相聚,满座高朋,酒宴上一定会有行酒令。 有引用经史的句子集成的雅令,有妙趣横生的绕口令; 有简便快捷的骰子令;又有即席吟咏的诗令。 接不上来,可得罚酒。 但不用担心,可以背几首苏轼的诗词, 毕竟你先写出来,那就是苏轼抄袭了。 多背几首,说不定明天就在长安出名了。 明清时期,随着酿酒技术的改进, 出现了不同原料酿造的酒。 京城有薏酒、江南吴兴有三白酒, 域外有马奶酒、椰子酒、葡萄酒…… 爱酒人狂喜,只有选择困难户不能接受。 同时饮酒中,闹酒、斗酒的花样翻新。 既有文雅的韵语比试,才华比拼, 也有市井小民喜欢的猜拳行令, 简单粗暴,喝就完事了。 明清时,饮酒最多的时候应该是节日庆祝了。 春节饮“椒柏酒”,对祖先和长者的尊敬之意; 填仓节用“填仓酒”,丰收喜悦,来年五谷丰登; 端午节饮“菖蒲酒”,疏通经脉,春季养生; 中秋节用“桂花酒”,桂花清香,中秋赏月; 重阳节会饮菊花酒,尊老敬老,寓意吉祥。 但是,官方祭祀等场合依然必须符合礼制。 随着专制统治的加强,皇家宴会上的饮酒礼更严格了。 酒膳上对每桌酒品数量以及酒器质地都有规定, 酒的奢华和等级制度的森严, 维护的是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。 在周朝时期,酒作为饮食生活,被纳入社稷、宗庙等重大政治宗教活动中,还被量身制定了一整套礼仪。酒不仅仅是饮品,更是贵族身份的彰显,礼制的象征。 唐宋时期,经济发达,国富民强,酒业迅猛发展。酒由达官贵族享受的奢侈品变成万民同欢的饮料。同时,文学艺术的璀璨发展,也将酒文化推向新的高峰。 明清时,农业高度发达,酒类多样化,消费市场初具规模。酒礼则更多与地域民俗节日联系在一起,成为大众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 穿越千年之久,酒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一路芬芳,其内涵在不断增长。从无酒不成礼到无酒不成席,未来或许是无酒不成友。 今天是2024年3月17日, 二月初八, 中国国医节。 人生没有败笔, 笔笔都是天意。 喝红朝壹号,展家国情怀!一号人物,喝红色壹号!更多酒文化和人文文化请关注“红色壹号酒业”官方微博和公众号。周朝
唐宋
明清